心理健康
完形治疗的一个重要焦点为[未完成事件](unfinished business),它系指未表达出来的情感,包括:悔恨、愤怒、怨恨、痛苦、焦虑、悲伤、罪恶、遗弃感等。虽然这些情感并未表达出来,但却与鲜明的记忆及想象联结在一起。由于这些情感在知觉领域里并没有被充分体验,因此就在潜意识中徘徊,而在不知觉中被带入现实生活里,从而妨碍了自己与他人间的有效接触。
未完成事件常会一直持续存在着,直至个人勇于面对并处理这些未表达的情感为止。就未完成事件的影响而言,波雨期特(1973)认为,[这些未完成的事情终究会被设法去实现,当它们蓄积了足够的力量时,个人进而会受到偏见、担忧、强迫行为、被压抑之精力及许多自我挫败(seff-dereating)行为的困扰]。
由于过去未被认知的情感所衍生的一些非必要性的片断情绪,扰乱了以现在为中心的察觉。根据培尔斯(1969a)的观察,悔恨是未完成事件中最常见、最恶劣的一种。依照他的看法,当人们悔恨时就把自己给困住了,既不愿让悔恨就此算了,也不能做坦诚的沟通,除非把悔恨发泄出来。因此,培尔斯主张把悔恨表露出来是必须的,未表露出来的悔恨经常会转变成罪恶感。换句话说:[无论何时,当你有罪恶感时,就去找出悔恨的原因,并把它表达出来,简化原来纷乱的要求],则问题自可迎刃而解。
例如,一个从来没有真正感受到母爱的人,在他身上便可以发现未完成事件是如何困扰着他,同时出现在他的一些行为当中。他也许会怨恨他的母亲,因为不管他如何表现以寻求母亲的赞美,但母亲却总让他觉得自己是多么的笨拙。因此,他把对需要母亲赞美的需求,转化为对女性的追求,用以证明他是一个有用的男人。仅管他运用了各种策略来让女人赞美他,但总还是觉得不满足,这便是未完成事件妨碍他与女性有坦诚的亲密关系使然。因为他的需要是儿童式的,而非成人式的。在他能体验到真正的满足前,他必须先去完成未完成事件的体验,换言之,他需要回到原来的未完成事件上,把原来不为人知的失望与愤怒的情感表达出来,解决原存的僵局。
[困境](impasse)或称为[胶着点](stuck point ),是指个体认为自己无法支援自己,而必须寻求外援的一种情况。解困常用的方法包括操纵别人,但这种方法虽能代替自我支援,却无法成为自我真正的养分来源(Yontef,1993)。身处困境时,当事人会想藉着扮演脆弱、无助、愚蠢、或低能等角色来改变环境。咨询员的任务在于协助他们突破困境,使成长成为可能。咨询员可以提供情境并鼓励他们充分去体会其中胶着的经验,使他们能够接触到自己的挫折感。如果当事人能够认清并接受自己是怎样的人,而不是只希望成为怎样的人,那么他们将更可能有所改变。完形治疗法背后所根据的理念是,个体都有自我实现与追求成长的倾向,以及如果他们接纳自己所有的方面而不加以做价值判断的话,他们就能够开始有不同的思考、感受、与行为。
如何将“未完成事件”进行到底?
关于“未完成事件”,蔡格尼克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实验要求被试去做20件指定的工作,半数工作允许完成,半数工作则中途加以阻止,不允许完成。实验结果发现:对未完成工作的回忆要优于已完成的工作的回忆,而且如果有机会的话,被试倾向于选择继续完成他们停下来的工作。这个现象心理学称之为“蔡格尼克效应”,即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为什么人们对未完成的工作的回忆量会优于已完成的工作?因为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会有较强烈的去完成它的动机,所以记忆自然也会比较深刻。
“未完成事件”确切地说是指个人尚未获得圆满解决或彻底弥合的既往情境,尤其是创伤或艰难情境。比如说我们童年时没有得到的父母的关爱、想说没有机会说出的话、想表达而没法表达情感等未完成的心愿、没有实现的理想,都有可能变成“未完成事件”,其影响积淀下来便成为我们人格的一部分。只不过有的情境无关大局,情绪不强烈便渐渐地被遗忘;有的关系到人格的核心部分,加上持续被关注而得到强化,痛苦、不快通过各种防御机制处理后,大部分压抑到潜意识,遇到类似的情境便不知不觉引发痛苦或消极地去应对。比如一个童年时期渴望得到父母关爱但常常被忽视和责骂的小A,童年时非常痛苦,但成年后可能会形成合理化想法:“我不需要任何人的爱。”这种想法可以保护他尽可能少地受到伤害,所以在日后的交往模式上表现出与他人的疏离,这种表现就是“未完成事件”在作怪。一个在成长过程中一直怨恨父母的小B当有一天做了父母,体会了父母的养育之恩想报答时,父母已到了另一个世界,不能亲口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成了他永远的痛。由于小C的同学来家做客,父亲因热情招待导致劳累,再加上小饮了几杯,所以心脏病复发猝死,造成了小C抹不去的负罪感。还有象小D,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没有上大学,所以日后对子女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通过孩子圆自己未实现的大学梦。小D无意当中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是有些自私,这正是他们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未完成事件”在作怪。------可见,不是所有的“未完成事件”都有机会在现实生活中完成。
每个人的“未完成事件”都需要关注,咨询师的未完成事件尤其需要处理,因为它不仅会影响咨询效果,还可能会在咨询中使来访者和自身均受到伤害。那么,如何将自己的未完成事件进行到底实现个人成长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第一,提高自我觉察能力。
注意自己在生活、工作中与他人的互动,提高对自己情感、思维、躯体感觉、信念和行为表现的自我觉察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咨询出现问题时清楚地觉察双方的上述表现,顺利完成咨询任务,当然特殊情况可以考虑转介,从而避免自我挫败,完成自身的成长。可见,写反思日记,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对自我觉察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因为这样可以敏锐地发现自己的“未完成事件”,这是个人成长的第一步。
第二,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与督导,实现个人成长。
当我们在生活、工作中发现了“未完成事件”,要积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督导,实现个人成长。比如前面提到小A和小D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使他们的潜意识意识化,然后使他们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得到重建,从而找到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就可以使他们走出“未完成事件”。至于小B和小C除了采用上述方法之外,也可以通过心理剧、角色扮演等方式,说出自己没机会向亲人表达的话,就能将未完成事件进行到底。当然如果没条件的话,到亲人的墓前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或给通过给亲人写一封信,然后在亲人墓前烧掉等方式都会起到一定的效果。另外,遇到触及自己“未完成事件”的难做的个案,可以通过督导的方式实现个人成长。
第三,参加成长体验小组实现个人成长。
第四,学会面对、接纳自己的过去,找到建设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积极归因,可以减少“未完成事件”的消极影响。
第五,在岁月的磨砺中获得的成功经验也许是治疗创伤的良药,在一次次历练中不断成长,成功的体验可以抚平创伤,可以在回忆过去的创伤时淡然一笑。
第六:通过终身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总之“未完成事件”好比我们咨询师个人成长航程中不断面对的一个个“暗礁”,学会将自己的“未完成事件”进行到底,积极面对并及时处理,就能使我们与来访者的航行一帆风顺,看到更远处美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