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心理健康

群体下的自我丧失:去个性化
 谢涛   2023/01/05    8474  

了解去个性化的定义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国内事件,有一个农民,因为萝卜卖不出去,便发布消息免费送萝卜。周围居民听说之后,纷纷去领。结果现场失控,不仅萝卜全被哄抢一空,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连旁边的红薯、菠菜也被人们顺手牵羊拿走了不少。我们可怜的萝卜哥呀!!后来经过媒体的报道,该事件立即升级成了全民道德的问题。哄抢、顺手牵羊当然不对,但这仅仅是道德方面的问题吗?

再来看看去个性化事件导致的另一个悲剧,201221日凌晨,一场震惊世界的足坛惨案发生在埃及东部的塞得港。比赛双方球迷之间发生大规模暴力冲突,导致数十人死亡,千余人受伤。无独有偶,当天在开罗国际体育场举行的另外一场比赛中也出现了骚乱,开罗国际体育场遭点燃。我们不禁诧异,一场单纯的体育赛事为何演变成暴力冲突事件?一群抱着观赏和娱乐目的而来的球迷为何最终成为疯狂的施暴者?

通过这两个事件我们来看看去个性化的定义。

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影响下,会导致自我导向功能的削弱或责任感的丧失,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是不会出现的行为。

去个性化有两个外在条件:一是身份的隐匿;二是责任的模糊化。

我们还都有这样的经验,有时候太专注于某事情,以至于完全忽略他人,甚至忽略我们自己是如何看待我们的行为的,这种情况下个体是处于去个性化状态的。此外,药物、酒精和催眠等因素,也可造成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水平迅速降低,使人处于去个性化的状态。

法国社会学家G.L.博恩在其经典著作《人群》一书中最早的提到了这个概念。个体在群体中或与群体一起从事某种活动时,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或以群体自居,使个体的个性溶化于群之中,从而失去了个性感。与这种去个性化相联系的是,个体似乎失去了作为个性的约束力,在群体的保护下,做出违反他们在社会情境中常常遵守的社会准则的事,表现出非正常的行事倾向。

当具体的注意力投向群体时,他对自己的注意力便失活了。对群体的注意使个体失却了个性环境,把个性淹没在群体之中。由于去个性化减弱了社会准则对个人作为个体时的约束力,也即社会对其的约束力,因此为个体从事反常的行为创造了条件。从心理学上来说,其原因有两个:一是群体成员的匿名性。随着加入群体,成为群体成员,溶化了个性,群体成员便会觉得自己是个匿名者而放纵,肆意破坏社会规范;二是责任分散。群体生活告诉群体成员,群体活动的责任是分散的,或者说分散在每个小组成员身上,任何一个具体成员都不必承担该群体所招致的谴责。因此,按照这一公式,对群体的注意增强了去个性化,反过来又强化了通常受制约的行为。

去个性化导致了一个又一个比悲伤还悲伤的故事,以前有过这样一则报道,一个小伙子要跳楼自杀,救护车、消防车呼啸而至,警察为挽救生命苦苦努力。而高楼下看热闹的人越聚越多,突然人群中有人大叫快跳呀,其他人也跟着附和起哄,最后在众人的怂恿鼓励声中,年轻人对人间不再留恋,从楼顶飘然而下。在这种情境中,看客们是去个性化的,每个人都不再是自己,而是一个匿名的、和他人无差别的人。在去个性化的情境中,人们往往表现得精力充沛,不断重复一些不可思议的行为而不能停止。人们会表现出平常受抑制的行为,而且对那些在正常情况下会引发自我控制机制的线索也不加反应。在这起事件中绝对包含道德的成分,但去个性化的作用依然不可忽视。

群体处于激励性、充满令人心情紊乱的刺激状态下,尤其是群体中的成员不易被识别的情形下,易使个体成员产生去个性化现象,如起哄、球迷闹事、聚众斗殴中都存在去个性化现象。一旦个体处于去个性化状态,会表现出无自知性,从而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为。在去个性化状态下,人群不分青红皂白地攻击目标,并且攻击的强度远超寻常而不能停止。群体活动是去个性化最常见的情境。比如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去个性化的积极作用在哪里?

去个性化的根本作用在于其去抑止化,所以对于去个性化这一心理现象,我们要善于辩证地分析看待,既要利用其积极的一面,又要克服其消极的一面。如果你是一个比较内向、胆小、孤僻的人,你希望改变自己的性格,你就可以多参加一些热闹的、激烈的活动,在一哄而上的人群中,你也会不由自主地席卷入其中,很可能平静下来之后,你会惊讶于自己的表现,发觉自己性格中原来也有外向、开朗的一面。而如果你是一个群体的管理者,建议你事先一定搞好统筹安排,令所属人员每个人清楚有关规章制度,明白各自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防止他们产生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做到赏罚明确,才能使你这班人井然有序,临危不乱,避免许多无谓的纷争,始终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及质量。

去个性化的研究为解释暴力行为和反社会行为找到一条途径。去个性化是一切不道德行为、暴力行为、反社会行为发生的条件之一。例如,研究表明,大城市偷盗、抢劫等各种反社会行为增加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城市人口密集、流动性大,人们彼此直接接触较少,因此同乡村人相比,城市人匿名性更大,去个性化程度更高,因而犯罪率也更高。津巴多把一辆汽车置于纽约市区街道旁,用望远镜在远处观察,结果发现,在26小时内,汽车上的冷却器、收音机、雨刷、汽油桶等所有容易拆卸的都被偷走了。而且都是穿着整洁的白人干的。而在小村镇放两样一辆汽车长达九天,除去有一天下雨,一位过路人把开着的引擎盖子盖好之外,无人碰它。

 因此,要使人们的行为更加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使人们循规蹈矩遵纪守法,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尽可能减少去个性化的程度,使责任分工明确,处在他人的监督之下,使每个人都难以逃避自己的责任。比如,各行各业的人们有一些职业服装,军人要穿军装,警察要穿警服,这相当于给每个人贴了个标签。一名警察穿上警服走在街上,面对歹徒行凶,就很难袖手旁观,对自己的行为和责任就有了更多的约束。除了外在的约束,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当然是要强化我们的自我,让他变强大,不要让你的"个性"湮没在人群中!

咨询热线

电话:18668986053

手机:18366106508

帮助中心
微信小程序

扫一扫
关注小程序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
二维码失效
请点击刷新
微信 扫一扫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