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心理健康

群体压力下的行为:从众现象之心理解读
 谢涛   2023/01/06    8799  

什么是从众?

先来看一段文字描述: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某人的约会,现在已经过时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大堤这个词。决堤了!这充满恐怖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一位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通警说的,也可能是一个男孩子说的。没有人知道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两千多人都突然奔逃起来。向东!人群喊叫了起来。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向东去!向东去!”……于是就有了大河向东流哇……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给它下一个定义,即从众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的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通俗的说就是随大流。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就是从众。

下面再来看看现实社会中的从众事件吧,2011311日,小岛日本发生大地震,地震威力巨大,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泄露,于是,我国内的人民忧郁了,彷徨了。从317日起,中国沿海城市浙江、江苏、山东发生大规模的购盐潮,盐价一路飙升至20元每袋。盐架扫空,各大超市相继挂出免战牌,面对如此受欢迎的盐,不知道酱油怎想,香醋又咋想啊……还真是从众需谨慎呐!

学者阿希曾进行过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可见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从众有哪些类型?

1.真从众

这种从众不仅在外显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内心看法也认同于群体。

2.权宜从众

在有些情况下,个人虽然在行为上保持了与群体的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选择是错误的,真理在自己的心中,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在行为上保持与群体的一致。典型的阿希实验中的从众,就是这种类型的从众。相关的检查表明,被试实际上可以准确无误地进行正确判断。在实际生活中,权宜从众是从众的一种主要类型。由于种种利害关系,个人在许多情况下,不管内心看法如何,必须保持行为与群体的一致,否则将由于群体制裁而使个人付出太大的代价。

3.不从众

不从众的情况有两类。一类是内心倾向虽与群体一致,但由于种种特殊需要,行动上不能表现出与群体的一致。如在群体由于某种原因而群情激愤时,作为群体的领导者,感情上虽认同于群体,但行动上却需要保持理智,不能用自己的行动鼓励群体的破坏性行动而逞一时之快。这是表里不一致的假不从众情况。

另一类不从众是内心观点与群体不一致,行动上也不从众,这是表内一致的真不从众情况。通常情况,只是在群体对个体缺乏吸引力,因而个人在行动时不需要考虑与群体的一致性时才出现。

是哪些因素导致了从众行为?

1、群体因素:一般地说,群体规模大、凝聚力强、群体意见的一致性等都易于使个人产生从众行为。规模越大、凝聚力越强越容易出现从众。

2、情境因素:这主要有信息的模糊性与权威人士的影响力两个方面。即一个人处在这两种情况下易于产生从众心理。

3、个人的因素:这主要反映在人格特征、性别差异与文化差异等三个方面。一般地说,智力低下、自信心不足、性格软弱者较易从众妇女比男子容易从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其从众表现有一定差别。心理学家惠泰克尔1967年在多个国家和地区重复了阿希的研究。结果表明,从众率存在着民族差异。就个人从众的发生看从众可能是盲目的也可能是自觉的可能是表面的顺从也可能是内心的接受。而就其意义说从众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极的。

从众有哪些弊端?

1、从众带来的个性消失

现在的家长都开始重视特长了,因为大家都在学,于是乎也不管孩子是否适合或者有天赋,什么英语、跆拳道、围棋……什么都学,有的孩子甚至在一年内学了6种特长,业余时间被剥夺不说,连正规的文化课都没学好,结果想弄些个性,却什么也不精。这就是这种从众的心理,造成的个性消失,不仅过去发挥作用,现在也在发生作用,估计以后也逃脱不了。

2、从众的心理个人获得了匿名感

从众的心理在群体高度一致性的基础上使个人获得了匿名感,因此个人做事会无所顾忌。这种情况通常会发生在做一些违背原则的事情时出现。过马路红灯亮时,本来还打算遵守交通规则等绿灯亮时走呢,但是发现闯红灯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便有了大家都闯,自己一个人也没什么大事的想法,也就无所顾忌了;很多像随地吐痰、贪小便宜、不遵守公共规则等很多现象,都是这种从众的行为,导致很多不文明成为了一种屡禁不止的社会现象。

3、从众的心理给个人带来了淹没感

从众的心理因为群体的共同行为给个人带来了淹没感,扼杀了创新的勇气和锐气。少数服从多数,是我们在选举或者决策中经常会遇到的方式,从课堂上的发言到开会时的表决,从思维的定式到惧怕风险的承担,无一例外的都有从众心理在作祟。这种心理有的是因为利益、有的是因为怕出风头、有的是因为要明哲保身……而这一切最终的结果就是将本来刚刚萌发的新思路和新观点活活扼杀在萌芽状态。

不同类型的人,从众行为有什么区别?

一般来说,女性从众多于男性;性格内向、自卑感的人多于外向、自信的人;文化程度低的人多于文化程度高的人;年龄小的人多于年龄大的人;社会阅历浅的人多于社会阅历丰富的人。

从众行为表现在方方面面,工作中、生活中、学习中,都有所表现。我们了解人的从众心理,并恰当地处理其行为,是很有意义的。有的领导意见本是错误的,有些员工由于惧怕反对而对自己今后不利,而违心地投了赞成票,结果后面的人都跟着投了赞成票。如果这时,你能坚持住,是会对单位今后的工作有益的;有的老师的一个解题方法本来不是最佳的,由于很多学生不反对,而导致绝大部分学生效仿老师的那种解题方法。如果你这时能提出自己比老师的方法更好的解题方法,那不是会使很多学生少走弯路吗?因此,不管是领导还是老师,了解了人的从众心理,对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工作,是很有帮助的。

最后送给大家一则笑话:某君一日闲逛街头,忽见一长队绵延,于是乎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购买紧缺必需品的机会。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才不禁哑然失笑。

 


咨询热线

电话:18668986053

手机:18366106508

帮助中心
微信小程序

扫一扫
关注小程序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
二维码失效
请点击刷新
微信 扫一扫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