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幻灯片

认知疗法的创始人——贝克
佚名   2019/10/31    8366

 阿伦.特姆金.贝克,是认知疗法的创立者。认知疗法是根基于信息加工的一种治疗,而非根基于人类行为或精神病理学的动机或本能模式。认知疗法是在心理学和心理医学变化剧烈火又快速的时期发展出来,其创意在于,强调认知在感情挫折和行为失常方面扮演的角色。

贝克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运用认知模式对抑郁症的治疗与著作的辉煌成绩,让US国家精神卫生研究院将认知疗法列入该院对抑郁症的多地共同研究计划当中,证明这是一种治疗抑郁症的可靠方法。

贝克的认知疗法是十七种认知疗法中的一种,虽然理论根基都是认为,心理上感受到的挫折至少部分与个人如何建构自身经验有关,但各疗法的假设各不相同:

1.现实的本持;

2.有关“知”(knowing)与知识的理论;

3.因果关系的理论。

贝克严谨而温和,是位多产的作家、严谨的研究员及认知疗法的倡导者。他出生于从俄罗斯移民美国的犹太家庭,在家中排行第三,是最小的孩子。由于有很多亲属和学术关系,贝克一家在学术和政治上均很活跃,且都爱好文学与学习。医学院毕业后的贝克是偶然原因进入精神医学界。他和太太菲丽丝结婚四十多年,太太是一位高法法官,有四个孩子,八个孙子。女儿朱迪丝博士发扬了认知疗法。
  
一、贝克的生平

贝克的母亲是一位能干活跃的女性,一直想成为医生,但缺少受教育的机会,坚持学习和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当她与哈里. 贝克结婚时,两人都是当的著名年轻夫妇。哈里. 贝克是学过多种语言,自修英语,是位社会主义者,知识丰富,常在家里聚会发起交换哲学、政治、文学各方面的意见。后去大学修心理学和文学研习课程。他喜欢写作,且教导几个儿子有同样喜好。贝克的母亲由于两个孩子的夭折,终生走不出阴影,死于抑郁症,父亲开始写诗,据说是为了挣脱太太的阴影。他写的诗很多是献给自己的孙子,还要求他们评论。朱迪丝很小就会给祖父回信,并回诗一首。贝克的哥哥艾文是心理学硕士,著名的医生、科学论文作者,藏书家学会会员,拥有大量的藏书,参于书本的评议会服务。阿伦.贝克读书也是大量且有计划。阿伦.贝克在认知治疗中心每周都有讲座和会议,就象当年父亲一样,都会事先把自己提出的观念写出来,传给学生并要求书面回复,这也是认知治疗中很自然的一部分。

贝克的童年是在妈妈丧女之后的过度保护中成长起来的,八岁时一次意外摔伤和感染让母亲非常紧张和忧虑,但这并没有减少贝克的独立,只是让他有了很多强烈的情绪,主要表现在焦虑、恐慌、逃学、无价值感,感觉自己很笨。童年时他还害怕窒息、遗弃、公共场所讲话、恐高。那次意外后的手术的经历,使他长期担心被遗充、害怕手术的恐惧症,见到血就晕倒了,为了克服恐惧症而进入医学院。他通过自己的经验学习了系统脱敏法,成功克服了恐惧。

他在大学的医学训练中间,抗拒精神动力学,他认为与自己是最小的孩子有关,但他的叛逆表现在反传统的思考上面。毕业后由于精神科医生短缺,他遵从安排也进入了领域。他在临床的观察发现,精神分析法比较牵强、难以证明,但精神分析师那种很轻松就能用精分对一切有答案加上治愈的承诺,吸引贝克进入以精分为主要疗法的医院,深度探索精分法。在那家中心拿到证书,他努力工作成为精神科主任,发现病人的回归率是前任的三倍。他们当时处理各种障碍,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 

贝克的早期研究是集中在抑郁症的梦境上,是为了证明精分法中的假设——抑郁起源于逆转的敌意。结果发现,做梦者是“失败者”,符合这一假设。但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来做实验,结果却相反。他又用卡片分类法做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自尊项目上获得高分的现象,并不同于精分法的假设有“受苦”的需求,相反是他们没有寻求失败,只是对自己和快乐的可能性采取否定的观点,因而扭曲现实。这些实验结果让他对精分法有了更大的怀疑。他同事却认为贝克的决裂源于他的人格,即叛逆性和进取心,他可以在怀疑中倔强容忍精分法,不愿意改变自己的人格,只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精神医学中呈现的问题,从而获得他喜欢的控制感。贝克的妻子也对精分法充满怀疑。贝克在精分法的临床中,发现病人有一种“内心独白”的现象,即自动化思维,不易觉察,,而抑郁症患者的自动化思维倾向于消极。实验和临床结果使贝克放弃了精分的治疗模式。 

贝克早期创立新疗法时,虽然很孤独,但他与家人分享自己的观念,获得很多支持。他从观察患者和自己开始,理论概念更多源于自己的经验,比如虽然未得过抑郁症,却因肝炎患过中度抑郁相当一段时间,直到哥哥提出是肝炎,他的消极心情就由于正确归因消失了。正是这种一手经验和客观观察,让他教导患者处理焦虑和抑郁很容易上手。贝克的经历证明乔治.凯利的理念——心理学理论只要说的是别人,就是不是好理论。要判断心理学理论的好坏,要看他说的是不是心理学家自己的行为和机能。

 二、认知疗法的理论

 贝克的认知疗法是一套心理治疗系统:包括:1、一个具包容性的精神病理理论推动了心理治疗的结构;2、知识与经验上的发现实以支持理论;3、证明其疗效的研究发现(贝克,1979,1991a)。因此认知疗法又提供了一个概念模式,也提供了由此概念模型发展出来的治疗技术。

贝克对于理论的贡献:1、依据现象学观点和信息加工模式建立人的行为概念;2、使认知、行为、情感产生变化的工具;3、一种可以检验的心理治疗途径。

贝克的“信息加工”模式的概念,与当时的精神分析论区别主要在于,认知疗法认为人能够可靠的传达自身的经验,不会用层层潜意识动机加以蔽障。对认知治疗师而言,来访者的经验可以非常清楚明白地理解,不需要另行解释。因此对于来访者的不舒服的状态,他们并没有希望他们感觉不适,而是看不到感觉舒服的状态,这样会使患者如释重负,因为痛苦并非自作自受,只是因为看事情的方式很奇怪;而这种奇怪的方式是以前学到的,只是现在无法改变;若改变观点,就能改变行为,也就改变结果。因此认知疗法免除了患者的罪恶感,让患者感觉有所选择,感觉自由,这使患者和治疗师都感到乐观。

贝克的“有选择自由”的概念和激进的行为主义的观点差异在于不同的观注点。认知疗法关注人的内在世界、个人知觉与组织信息的方式,以及这样的组织如何影响个人的情感与行为。

它认为人和环境高度互动,也一直在高度评估环境因素。它的两项重要的假设就是行为改变认知,认知改变行为。

与其他认知疗法的差异在于,贝克证明了人的自我对话的重要性,这种对话持续不断,也一直和情感、行为互动。它更注重结构性的改变,即认知结构“图式”的改变;预设改变机制,让患者学习成为自己的治疗师,学习认知疗法的技术加以应用,不断检查行为与思维的不一致,并寻求不同解释或行动方向,对事件得出新的意义与诠释,而不是非治疗师给预替代性的信念;强调治疗关系是治疗联盟,认为来访者不是病人,而合作的角色,象同事一样,来访者可以积极参与治疗,为“自助”提供动力,研究可检验的现实。

贝克对抑郁症的贡献

贝克对自杀研究的理论贡献在于,他发现绝望或极度负性的未来观,是自杀行为当中关键的心理变数。绝望是一种态度,不是现实表象,解除抑郁,就解除绝望,患者就不会依据这种绝望采取行动。在长期研究基础,贝克开发出临床实用的《贝克绝望量表》(1974),并预测得分九分以上的患者会在五至十年之间自杀。

贝克对焦虑理论的贡献

贝克对伴侣的贡献在于,他写过一本有关伴侣相处的心理自助书——《爱永远不够》,通过讨论认知在受挫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关系的问题不但源自沟通不足和其他的问题行为,也源自功能不良的信念。书里很清楚表达出生活事件启动图式,使信息加工产生偏差,即对伴侣的品行以偏概全、看穿心思等认知扭曲,造成受挫情绪,影响关系的质量。 

贝克对人格障碍理论的贡献,他的著作《人格障碍的认知疗法》,是他和学生在临床上共同研究的成果。
   
三、对认知疗法的批评和辩驳

认治疗法虽然显出疗效,但在理论和实践上依然受到生物精神医学、行为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等学派的批评。理论层面上,人们说认知疗法太唯心、太理性、偏离认知心理学太远;从实践层面,人们说它忽视医患关系、并未给行为疗法应用的策略和方法有所贡献。

就抑郁症的治疗而言,认知理论的关键是“引发抑郁的认知缺陷和这种缺陷产生作用的方式”,而人们认为难以辩别和测量,斯金纳就认为认知是一种推论出来的建构;还一类批评就认为抑郁症认知模式忽略环境因素,尤其是人际因素。实际上认知疗法一直在成长,尤其疗法整合和建构主义两个趋势上,当今的认知疗法不再单一强调它是一种信息加工模式,而是强调其现象学本持,即“患者如何建构自己的现实”。 

认知疗法与行为疗法之间的关联和区别,共通之外是“身心分离”,认知疗法主要在“思维”这种心理层面工作,而行为疗法忽略心理因素,只在外显的行为层面工作,使人们认为两种疗法走的是条相反的道路。有趣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认知治疗师被指责为不懂行为疗法实务,经检讨时才发现,大部分认知治疗师都受过行为矫正师的训练,而到八、九十年代行为疗法促进委员会的会员很多是认知治疗师。其实贝克很早就指出,行为疗法的承诺、引导、说服、再教育等支援策略都是认知技法。而贝克的认知疗法实际上分成认知和行为两部分,只是学术界很少做比较研究而已。 

对于认知疗法的实务的批评主要来自与之关系最密切的精神动力观点,主要是太技术取向、太注重现在,过度集中在症状上面,不了解复杂问题区域或潜在的冲突,忽视情感、不了解治疗关系。认知治疗对此评批的回应是,这些批评主要是集中在早期的认知理论,学院派的心理学家很容易接受认知疗法,因为认知心理学的高速发展;而临床的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疗家对认知疗法的原创性的理论重挫感受到倍受威胁。尤其是简程、有效治疗过程与冗长、追根溯源和顿悟过程相比,认知疗法是一种自研究衍生出来的疗法,还能做进一步研究,它的发展性也成为人们攻击的一个缺点。

关于认知疗法过于机械、很容易学习这一方面,其实是因为人们急功近利尚未完全吸收认知疗法,就只学会了机械化的部分,并未达到一个合格的好治疗师的标准所致,是治疗师的人为因素导致,即治疗师效应,这在八九十年代的研究中得以证实:治疗师的差异压过了治疗效果。

关于忽略早期经验这一条批评,贝克的认知疗法认为早期经验无法“重现”或直接处理,所以它并不沉溺于过去,而是利用历史资料来了解现有信息,重组现有信息,合成新的信念以后,让患者写作“应对卡”带在身边,持续看至内化。在治疗人格障碍时,认知疗法也是关注早期经验的。

关于不注重情感这一批评,理论层面,主要是认知疗法中隐藏着“认知先于情感”、“人对事情的情感反应,由系于事情之上的个人意义决定”等概念。事实上,贝克认为“优先”和“因果”并不相同,尤其是抑郁症的成因可是生物、遗传、压力、人格等各种因素的任意组合。关于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演化意义上,不是单一的情感问题所致,贝克认为,属于现代人的适应不良状态,却在人类演化早期属于适应状态:抑郁是生物层面对“失望”设定好的反应,可以防止生物体虚耗能量,是一种维护机制;焦虑则是对威胁和危险的内建反应系统,在这种反应中,生物激动会造成逃跑、反抗、凝滞等不良反应;以往危险多半来自生理的危险,而现代社会中,危险多半是心理社会的危险,然而我们依在当作生理危险一般地反应过度。而认知疗法并非真的忽略情感,因为要改变认知,情绪的激励是必要的,所以认知技术中也应用意象、角色扮演、实景实验。因此临床上,认知疗法把情感纳入只是与认知的一种交互作用的关系,仍是为了解和改变核心认知建构服务的。

关于不注重治疗关系的批评上,临床所见的问题在本质是认知的还是人际关系的问题,或许是认知和人际问题得杂交互作用的结果,难以厘清,因为认知过程是在人际脉络当中进行的。不过这种批评也使认知学派日渐注意到治疗关系,比如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就是治疗关系的基础,贝克就把“社会依赖性”和“自由倾向”等人格维度加入进自己的理论中间,尤其是阐明关系的失落与抑郁症发病之间的关联方面。

简而言之,贝克发展的精神病理理论和认知疗法与上世纪60年代的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等主要的方法都不一样。他运用结构化、清晰的方式说明技术,还设计测试方法并验证其效果,这些创新让他饱受批评,却也给了他不断修正和完善理论的机会,推广大了临床上的应用,贝克还大胆预言认知疗法将会发展成一种整合的心理疗法。

四、认知疗法的全面影响

在认知疗法领域中,当今主要趋势就是扩大概念模式,将情感、发展因素、潜意识认知过程放进去,开始注重要可以作为带动“改变”的治疗关系。在当今心理治疗的整合运动,认知疗法是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桥梁,它的贡献有三点:

1.所有的精神病理和心理治疗都必须考虑认知过程扮演的角色;

2.认知疗运用了多模式的多种治疗技法,证明技法可以是整合的;

3.将治疗关系建立为“合作验验论”,使得治疗师必须与患者合作,对负性假设做出对个人有意义的评估,而不是治疗师提出替代性的认知。 

贝克一直很关注抑郁症、焦虑症、人格的演化起源,常常和动物行为学家、灵长类动物学家通信,讨论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社会行为,也常和精神医学家、人类学家等通信,讨论演化生物学和心理治疗的关系。他很推崇达尔文的“适应”与“演化生存”的原理,使他喜欢去研究,各种征候群的演化意义,使生物学和心理学的交互作用得到更多的重视。有趣的是,鲍尔比去世前,完成的达尔文的心理传记,探讨达尔文的长期焦虑和这种焦虑强迫他大量研究,与贝克和他自己有很不少共通之处。


咨询热线

电话:18668986053

手机:18366106508

帮助中心
微信小程序

扫一扫
关注小程序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
二维码失效
请点击刷新
微信 扫一扫立即登录